在一个大众传媒时代,很难有个人隐私可言——正是各种媒体无所不在的渗透力量,影响、左右乃至改变着个体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本称为《绝对隐私》的书,便将自身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一方面,标榜对个人隐私的尊重;一方面,又把个人隐私冠冕堂皇地坦白于大众视野;这本书也许产生了作者都始料未及的效果——个人隐私的程度与书的发行量呈反比例走势。
仅仅从商业动机去看待这个现象是不够的,既然猎奇是人的本性,既然窥视欲同“原罪”一样与生俱来,因此,这本书乃至这本书的“走红”是大家与制作者共同创造的。
更何况硬币总是反正同体,以新闻记录笔法如此真实地展露当下生活于无序状态中的一部分人的心理生活和情感生活,尚属极为罕见。它如同一个独一无二的时代的道德、爱情、性、经济及其相关的切片,使读者每个人都能从中影影绰绰地发现一部分自我。而我们已习惯于在厚厚的面具下生活,把自我隐蔽伪装得十分巧妙,《绝对隐私》却在一幅幅和美的恋爱、家庭图画上面,发现了一道道并不体面的裂缝。而这对于如何重建一些价值、一些被毁坏的东西,很有参照意义。